编者按: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多年来,“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在各行各业焕发着时代光彩。
辽宁,雷锋的第二故乡。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沿着雷锋的足迹奋力前行,把“雷锋精神”默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转化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
今天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辽宁高院”微信公众号系列特别报道——追寻雷锋的闪光足迹,正在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雷锋足迹地标:营口
1960年1月8日,雷锋在营口走进军营,实现了由一名优秀工人到伟大战士的角色转换。尽管雷锋在营口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长久地影响着这座城市。 “雷锋精神”内核提炼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从2月23日至3月4日,营口盖州市人民法院东城人民法庭庭长李素秋的日程表里,每天至少要安排4个庭审,约记者见面,只能排在16点以后。这位“扎”在基层的女庭长、女法官,用雷锋式的“钻劲”“干劲”激励自己,用温暖如春的态度对待群众,让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近年来,李素秋共审理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大部分是涉民生案件,都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她始终将“求真务实”的雷锋精神贯彻到诉讼全过程、各环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司法更有温度、更显温暖。
温暖就是耐心倾听——
东城人民法庭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基层法官每天处理的案件大多是老百姓所谓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一年365天,李素秋用心、用力、用情办理好每一桩案件,哪怕是“吵破天”的离婚纠纷,经她耐心地开导,也能让当事人解开心结,平息矛盾。
原告单某诉被告王某离婚案。两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单某回到娘家居住,并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李素秋几次分头找到单某、王某及其父母做调解工作,起初双方各不相让,冷言冷语,尤其是王某的母亲出言不逊,李素秋始终耐心倾听,等她骂完了,李素秋问:“老人家还有什么怨气没有宣泄出来吗?”王某的父亲突然站了起来:“老婆子别骂了!李法官,就冲你不打断老百姓说话,这个案件你怎么处理我们都服!”
“法官不是‘官’,决不能摆官样!我耐心倾听的过程,也是你们消气的过程,消除抵触情绪,才能实现案结事了。”李素秋说道。这次调解也感动了单某,小两口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这些年来,东城人民法庭把吃透案件、融入真情、力争调解、纠纷化解做为主业,调撤案件数量一年比一年高。
温暖就是唠好“百姓嗑”——
乡土味的沟通,透着对老百姓的尊重与亲近。李素秋走近群众,“春风化雨”般服务群众的“大事小情”。东城街道办事处门屯村党支部书记门传恒说:“李素秋到俺们村慰问50年党龄的老党员,说的都是我们家长里短的话,每句话都能唠到大家心坎上,尤其是法庭探索创建‘网格化’+‘人民调解’机制以来,她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有利于落实诉源治理,修复社会关系。”
鼓楼街道办事处主任钱凯回忆李素秋到胜利大院社区送法的细节赞许道:“李素秋是法庭的‘领头雁’,她身上彰显的‘雷锋精神’,还可以解读为‘向上’的人生姿态和‘进取’的价值追求。”
雷锋,是营口市的“文脉”,在“60后”李素秋的心中,更是一种力量——学习实践“新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前沿作用,积极参与解纷网格建设,与辖区党委政府共同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联动创建“无讼村”“无讼社区”,努力打造“一庭一亮点”“一庭一品牌”的格局……这些“以人民为中心”的务实举措,令百姓心里感到格外温暖。
见证者说 以李素秋为代表的一批基层优秀法官,不仅是百姓心中的好法官,更是法院的办案能手和调解能手。他们从细微处入手,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工作中得以传承。争先创优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李素秋以践行“雷锋精神”鼓励身边人爱岗敬业,使大家从自身职责出发、落实司法为民宗旨成为一种内心认同与高度自觉。 ——盖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