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追忆滕启刚·系列(24)丨基层“燃灯者”滕启刚· 爱民如土——一言一行的传递:俯下身,恒为民
  发布时间:2021-09-23 10:02:19 打印 字号: | |

  

有些人眼中,滕启刚有点“傻”,但他“傻”得让人佩服。

他经常“得罪人”,只为了让案件的当事人获得更多的法律保障;他经常“吃亏”,却总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利益;他是个“急性子”,对待当事人却耐心温和……

他的双脚,永远沾着泥土;在他眼里,老百姓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只要群众有难,他从不袖手旁观。

滕启刚(右)协调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

在实践中磨出本事

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甘泉人民法庭负责人赵恒起13年前还是一名律师,在为当事人立案时见到过滕启刚。而这一面之缘让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法官,一名与滕启刚共同扎根一线的法官。

提起缘由,赵恒起说,立案时,滕启刚对他说:“这个老李啊,他是不是有钱没地方花了,家里那么困难请什么律师啊,我都说帮他调解了。”随后,滕启刚立即让赵恒起联系双方当事人到法庭来,经过耐心调解,原本仇人似的两家人握手言和。

最让赵恒起震撼的是,滕启刚竟主动找到他说:“老李家太困难了,这案子也没立,你看律师费就给他退了吧。”在得到赵恒起肯定的答复后,滕启刚笑得像个孩子似的。

在滕启刚眼里,基层法官是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法院,一事一案都关系着民生,要真正俯下身子听民意、深入基层干实事。

千山区法院审管办负责人黄茜在滕启刚去世后,统计梳理他审理过的案件后发现,在法官从业生涯中,滕启刚共审理民事案件886件,调撤率近70%,“他的调解功夫和办案本领是深入田间地头、村屯乡间,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一点点磨炼出来的。”

2006年,滕启刚办理过一个“下错葬埋错坟”的案子。“埋错坟”怎么判?找不到类似案例,也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眼见两边越闹越激烈,滕启刚经过现场实地查看、走访邻里调查之后,坐上被告炕头,用科学的考证和村民的证词动摇了被告“没埋错”的坚持。一句“你难道想把自己母亲的骨灰永远寄存在别人的坟里吗?那得多浑啊!”更是让被告低头认错。

做百姓利益的“守护者”

滕启刚常说,自己就是农民的孩子,比别人更懂得农民打官司的艰难,从苦难中来,解决更多百姓的困难,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实现了爱民、亲民、便民、护民的“闭环”。

10多年前,滕启刚审理过一起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受害人是一名15岁的女孩,被父亲的工友侵害。滕启刚对女孩的遭遇痛心不已。案件审结后,滕启刚拉着妻子到父女俩生活的地方探望,看见工地环境恶劣,便同妻子一起将女孩安置在家,在大家的陪伴和帮助下,女孩逐渐走出阴影。临走前,女孩满怀感激磕头跪谢滕启刚。

千山区法院院长金峰对2020年该院刑事审委会讨论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过程印象深刻,“参会人员对案件构成犯罪的结论一致通过,打算结束会议时,老滕却追问起男孩的家庭情况。”

在得知男孩还有两个妹妹,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3个孩子留在一名独身男性亲戚家寄养,平时多靠村民接济的情况后,滕启刚坚持建议判处非监禁刑,还特别强调案件判决后,主审法官一定要跟社区矫正部门对接,跟进男孩的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和两个女孩的生活安置。如今,3个孩子的生活早已得到妥善安置。

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

“我弟弟这个人从小爱为别人着想,家里亲戚和邻居有啥难事,他总是忙前忙后帮忙。”滕启刚的姐姐滕淑彬告诉记者,“弟弟曾经和我说过,他是一名法官,也是一名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在弟弟的追悼会上,很多案件的当事人和老百姓都自发来送他,那时我才明白,他对老百姓就像对自己家人一样。”

滕启刚的同村村民婚姻破裂,后又查出患有胃癌,滕启刚得知后,和妻子主动上门开导她,帮她寻医问药。在滕启刚夫妇9年来的开导下,她重拾生活信心,并连续9年在滕启刚生日时为他送去蛋糕,以这种方式告诉他,自己仍然坚强地活着。

外来户王老汉是滕启刚的邻居,他性格倔强,还患有疾病,妻子离开了他,大女儿也不和他来往。当年,滕启刚的父亲务农时和他相识,成为王老汉在村子里最亲近的人。父亲去世后,滕启刚认下王老汉这个“亲人”,逢年过节都送去饺子,还到家里帮他种菜。王老汉生活拮据,于是骑三轮车到几里外的市场卖菜,却时常亏本。滕启刚知道了,就在一张纸上写下:“大家别骗他,他不容易,他家菜不打药。”并塑封好摆在王老汉的菜摊前。王老汉说:“启刚走了,家里冷清了,我有时一个人在菜地里捂着脸偷偷哭。”

2011年6月,滕启刚和妻子在公园湖边散步时遇到有人溺水,他不顾自己水性不好,当即脱下鞋子下水救人。人得救后,赶到现场的民警不断追问滕启刚的名字,他扔下一句“我是个党员,谁碰上这事都能管”后同妻子悄然离去……


 
来源:沈阳铁路运输法院
责任编辑:纪裕